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成都文化史》大纲专家咨询会”在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二楼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到国内多名专家学者对《成都文化史》大纲进行评议。

《成都文化史》编纂工程由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教授担任主编,集合川内文化史相关领域学者编写。《成都文化史》全书共分三卷,每卷50万字,总计150万字,分为18个课题组,采取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专题研究的经纬交错方式撰写,以期展现成都作为4500年文化名城的璀璨历史。前两卷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代和民国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历时性展现成都文化发展与演进的历史过程,第三卷分门别类地对成都颇有特色的丝绸、茶、酒、戏曲、饮食、书画、合流、城池、佛教和道教文化展开专题论述。一纵一横的体例多方位、多角度地梳理成都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既可全面展现蜀地经久不衰的文化内在结构及推陈出新的文化生成机理,也有对现阶段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指导意义。从成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来看,也有助于准确把握和定位成都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
中心王川教授作为专家咨询组成员参加线下会议并对大纲设计给出审阅意见,中心李竞恒副教授、颜信助理研究员和崔立国助理研究员作为不同子课题编写组成员,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本次会议并听取专家意见。
会议先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和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廖德斌主持,与会专家学者总体肯定大纲体例完善,设计科学,组织合理,新意突出,同时也指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师渠教授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评议,认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概念如何把握与界定当再斟酌,点明首章当为时代大背景总的概括,各章节数当大体一致,各级标题要简明扼要,文字表述需体现变化脉络和历史走向,并举例说明个别标题未统一的问题,对域外文化交流中反复提到的现象,因清代时段跨度较长,建议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四川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舒大刚教授接着发言,强调层次和定义需一致,当突出重点和亮点,提炼出特征和精华,对每个时代的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先秦五主仅有开明王朝,秦汉都江堰工程的“天人合一”观可改为“三才一通”或“道法自然”“因势利导”,加强成汉论述篇幅,当有雕版、蜀刻石经、交子、铸币,民国时期当有图书馆规模的篇章,专题可增设冶炼、铸币和中医药。
中心王川教授祝贺《成都文化史》编纂工程启动,之后从原则和内容两方面,指出篇、编、章、节体例和用语当统一,内容上详略和大小要得当,建议能体现成都世界之最的成就不可忽略,如蜀派文物、文翁官学(2300余年)、雕版印刷术、交子的发明、五代前蜀李珣的《海药本草》;民国时期可有专章写红色文化,红军五次经过四川,一共驻扎一百多天;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曾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的织机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药术的从东传入;清代成都的回教名词可改为“伊斯兰教”,以与天主教平行;清代成都蜀锦、造纸和军工可归入经济生产;十个专史中当有瓷器,唐朝时就有邛窑省油灯;专题部分有道教和佛教,唯独缺乏儒家;四川作为移民输入大省,当有移民文化专书;专题的顺序可调整为丝瓷茶、儒佛道、诗书画、城池城市。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研究员认为可从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两个层面区分并归类;纵向的历史可简化,横向的主题可细化;可以考虑增加导论和大事记;要在文字上把关,如清代列入袍哥可能不适宜。专家们的意见钜细靡遗,既有原则和方向上的指导意见,也有具体而微的修改示范,得到在场编写组成员的重视和认可,为下一步修改、完善大纲奠定好基础。
|